小超:薛老师,您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专业。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化学距离日常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您怎么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呢?
薛群基:应该说中学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化学老师研究无机合成,合成的几种化合物在国内都是领先的,当时还拿到北京去展览。那会儿去看老师做实验,千变万化很有意思。这种东西和那种东西一起倒到烧杯里,一反应就不一样了,感觉很有魅力。所以高中毕业就报考了山东大学,也没有更多的想法,就是爱好。
小超:爱好或者兴趣,它对于教育的切入点是不是起到关键的作用?
薛群基:非常关键。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上小学哪个老师讲课好,哪个老师喜欢你,你哪一门功课学得也就好。这说明了学习还要看兴趣,尤其是自然科学。所以从小学开始包括幼儿园,家长也要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培养兴趣,因为科学问题就是我们发现自然当中能被发展的规律。工程就是我们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生产当中的很多需求。科学技术的推动力,一个是国家的需求,再就是好奇心和爱好给自己带来的这种力量。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山东大学于年2月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对于毕业于这样一所著名学府的薛群基,对母校则有着深深的感情。
小超:您在山东大学读了五年书,对于山东大学是不是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薛群基:当然。一百年校庆的时候,我记得我写了几个字:师恩难忘。这是有很多的情感在里面。洪家楼的那个老校区也留下了自己人生五年的一个美好回忆。
小超:毕业后,怎么有机会去了兰州?
薛群基:我大学学的是交替渐变化学。当时这个学科每年北京大学毕业十多个人,再就是山东大学毕业十多个人。那一年兰州化物所一共招生3个人。当时我连兰州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就报考了,后来就录取了。
小超:您还记得第一次到兰州的印象吗?
薛群基:那天是年9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我从非常漂亮的济南火车站到了兰州火车站。火车站南面是个大山,叫皋栏山。现在看起来不太高,在地面公尺,但是它海拔两千二百多米,比泰山还要高。火车站是几根棍子搭起来的油毛毡棚子,和济南站根本不能比。这个地方怎么这样?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这就是第一印象。走出火车站,看到马路都是土路,感觉那个时候的兰州和山东比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但对这个事情没有太多的在意,毕竟自己是来工作学习的,然后就到所里报道了,开始了自己的摩擦人生。
兰州,这是薛群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踏上兰州这片土地到现在,薛群基一呆就是46年,可以说兰州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也正如他所说,兰州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他,并影响了他的这一生。
小超:薛老师,您在兰州化物所这些年,哪些体会是比较深刻的?
薛群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我的老师陈绍澧等老一辈科学家奠定下了基础。后来党鸿辛老师继承和发扬了这一领域,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坚持发展。年我从美国回来,党先生对我说:这个学科的担子,我得交给你了。从80年代初期一直到本世纪初期,近30年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事、学生,一直在担当着这份责任。
80年代我们组建了一个国家实验室。在这个领域我们主要承担着国家高技术使用的材料和摩擦、磨损有关的特种润滑材料。从6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第一颗运载火箭,一直到神州七号、天宫一号,这其中都有我们研究的材料在上面得到了应用。
小超:我们国家第一颗飞上太空的人造卫星“东方红”,这其中也有您的贡献?
薛群基:那会儿我只是参与,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老前辈们。当然后来他们不在了以后,我是起到主要担当、带头的作用。
小超: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兰州化物所都贡献了哪些?
薛群基:比如火箭燃料泵的轴承润滑问题,因为这个地方它是高氧化还原性的,一般的润滑材料,像润滑油、润滑脂在这种环境下要发生爆炸,必须提供特殊的材料,这就是第一次用于火箭。
像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我们当时用的还是拉杆天线,就是播出东方红乐曲用到的天线。这个拉杆天线发射的时候必须收起来,上天以后必须打开。如果不用特种润滑材料,天线就打不开,从而导致没有信号,发射这颗卫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别看元件小,但是很关键,包括卫星的温度控制,它要有一个窗口要打开的,也是需要这个特种润滑材料。
小超:飞向太空的东西,它在摩擦学方面一定很精尖吧?
薛群基:确是比较难。第一,这个方面所用的材料,国外对我们是完全保密的;第二,太空的条件和地面的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探月的时候,在阳面和阴面的温差就有度到多度,对于材料来说忽冷忽热,它也像人一样受不了。
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让中国人的飞天梦再一次实现了飞越。而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中就有部分特种润滑材料出自薛群基之手。
薛群基:神舟七号的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活动时,手里拿的那个箱子就是我们实验室提供的,有80多个材料的试样在里面。把这些材料拿到太空上,看看在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在那种环境下材料之间的原子压、原子氧,还有紫外线对材料的损伤和辐照的严重情况。尽管我们在地面用价值几千万的模拟设备实验,但是毕竟和太空是不一样的。
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进入预定轨道,16点51分宇航员翟志刚在舱外回收了一个装置,并将它交给了轨道舱内的刘伯明,而这个装置便是薛群基提到的那个“小箱子”。
小超:“小箱子”从开始设计到飞向太空,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薛群基:舱外的实验还从来没有人做过。我们在实验室做了近80种材料的试验,最后经过专家讨论,选定了一种材料。这个箱子不大,但两面都是把材料做成模块固定在上头。做好了以后就决定要放在舱外。当时翟志刚出舱活动,一是为了试验我们的航天服,二是把红旗打上去,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拿回箱子:这几个动作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小超:材料化学这一领域是否联系着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
薛群基:对。我过去研究陶瓷材料的摩擦化学。年美国高尔登会议邀请我去做了大会报告,这个会议是国际最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我在报告中写到:研究材料最终是要用在经济和民生领域的。科学研究只有应用在这两个领域之后,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当然了,高技术领域牵扯到国家安全问题,这也是重大的贡献。
小超:科学研究要以创新为手段,更要循序渐进的往上走。在这个过程之中,做实验也好,搞学术研究也罢,会不会很枯燥、很寂寞?
薛群基:对于我来说,我是乐在其中。我常给学生说:做实验,首先要学会孤独、享受孤独。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很繁重的劳动,但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有时候豁然开朗,有时候一筹莫展。
小超:您有没有遇到过发愁或者孤独的时候?
薛群基:有发愁的时候。前期做了一些实验,结果正常,但到了现场一做,实验却不灵验了。白天、黑夜的发愁,一旦想出了措施,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它和物质的享受不大一样。
小超:这些年在材料化学的研究领域,您觉得自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最高兴的事情又是什么?
薛群基:首先,国家交给我们的几十项工程配套任务都完成了,没有一项失败。第二,我培养了五六十个博士生,他们都非常有成就,这让我感觉更加高兴。第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中都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这些年从国家级奖项到省部级奖就有几十项。
薛群基:国际上有一个摩擦学学会,他们在前两年颁发了一个最高成就奖,我也拿到了。我没有辜负山东父老的培养,没有辜负老父亲牵着我的手,步行两天去中考的经历。
小超:您怎么看待“院士”这两个字,他代表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高端吗?
薛群基:我认为院士是一个最高的荣誉性学术称号。在年我当选院士的时候,那时候我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当了院士和没当院士也没有多大区别。我还是一个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还有一颗平凡心,更是一个平凡人。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自我感觉责任感更强了。你在这个学科里,无论你是做学问,还是带学生,必须要更加的努力了。
小超:我听说您把获得的一些奖金捐出来培养人才,为何会这么做?
薛群基:青年人需要支持。我们的研究所在兰州,相对于沿海城市来说,吸引力相对的弱一些。我想通过这些钱鼓励一下青年人,随后就在研究所设立了一个青年科技奖。这个奖项不写我的名字,我也不参与评审。希望这二十万港币能给更多的年轻人带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小超:谈到了奖金,那就牵扯到了金钱。当今,人们对于金钱的看法有不少偏激的地方,薛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薛群基:人活着不能只追求金钱,其实可以追求的东西还很多。不管是在精神上、学问上,还是在交朋友上,这些都可以有很多作为。物质生活只是为幸福做的一种铺垫,不是幸福的全部。到底应该如何衡量财富的多少呢?我认为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就可以了,钱多了,整天惦记着,睡觉都不踏实。
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在薛群基看来,人生的追求应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重要,但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等等,才应是人生更大的追求。
小超:从一个沂蒙山山村里的孩子,一路走到今天,您觉得要拥有哪些品质才能把人生的道路走的更好呢?
薛群基:第一,我们要能够吃苦,这是我们山东人的本质;第二,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一个平常心,要努力的工作;第三,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做到最好。我常给学生说,杜甫老先生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时刻都要有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一份责任新,不能忘记这一点。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新的东西无穷无尽。哪怕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后。你想搞创新,不去学习,只用自己的老经验、老一套,不可能有所创新。
小超:今天的节目中,不仅了解了薛老师的人生轨迹,还希望能从薛老师这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说,现在中国的人口很多,人一多,思想有的时候也会复杂,摩擦就会增多,您如何理解人际关机中的“摩擦”?
薛群基: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一直强调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另外,心胸要开阔,要有颗包容心。做学问也是这样,人家对你的学术观点有不同意见,你就火冒三丈,那你绝对不是一个科学家。你可以用正当的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对,你应该尽快的改正。
小超:对自己要严谨,对别人要宽容,还要坚持诚信,这便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后的润滑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润滑动作,那就是微笑与握手。
一加一等于二,多数人都在这最简单的数学题中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薛群基也是这样,走过了68载的春夏秋冬,学习从未间断过。他告诉大家,想要搞好科研,你就得耐住寂寞和享受孤独。其实做其它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者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最好。知识是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国家的发展需要基础建设,但是说起基础建设,大家会首先想到铁路、公路或者水利,其实教育也是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小超访谈录》要告诉大家:学习和教育都很重要。即便这个社会有很多的诱惑,也请你一定要坚持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坚持每天的一加一等于二,相信自己的人生一定会一加一大于二。新农百味,耕耘人生,《小超访谈录》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