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名第二的神箭手,他学射箭的故事成了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列子汤问》续:

中国射箭高手,排行第一的是传说中的后羿,第二个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赵国的一名顶级神射手——纪昌。

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绝学无忧”这四个字,乍一看,意思好像是“学会了一门厉害的学问,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其本义是“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原义是:“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徐,而我独若遗(weì)。”白话意思: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可是慢慢发展,后来则有善恶之别,这相差应该有多大?人们所怕的罪恶,我也不能不怕,这从远古以来已如此,这风气还不知何时方休!众人的生活是那样的其乐陶陶,好像参加盛典,多么欣喜激动,好像春和景明之时登临亭台,多么畅意。只有我,淡漠处事,无动于衷,像未开口笑的婴儿一样无知无识,疲劳啊,竟似无处可归,众人都有多馀的东西,而我单单好像什么也没留下。

不学就没有忧愁,不思考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这句话初品是无奈和消极,细品则有很深的意蕴。

因为很多人会陷入“我执”里。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端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扌干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甘蝇(yìng),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甘蝇是古代的神射手,只要一拉满弓弦,射杀走兽,击落飞鸟,百发百中。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巧超过了老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另外有一个叫纪昌的,又来跟飞卫学射箭。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飞卫对他说:“你先学会不眨眼睛才可以学射箭。”小时候,有一师傅说:“练武先练眼。”眼睛,眼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气神、一个人的活力和生机,眼睛除了可以威胁和迷惑对方,还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锻炼眼睛的方法一般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定眼注视法,就是这篇文章里的“不瞬”不眨眼,前面有个目标,眼睛好似要将目标看穿似的,或者眼前弄一盆水,水泼到眼前甚至,用手不断向眼泼水,眼珠直视不眨;接下来第二练晃眼法,眼珠先向左侧平行移动,注视一东西片刻,再向右侧平行移动,再注视一东西片刻;第三练随眼法,两脚并立与肩宽,双手抱拳于腰间,左拳变掌,直臂体前逆时针环绕,眼睛一直随着看;第四是目标移动法,取个东西挂窗上,左右摆动,双眼跟踪注视,不能眨眼。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纪昌回到家里,很听话,仰面朝天,躺在他老婆织布机下面练,两只脚踏板一上一下,机梭在手里来回穿梭,他的眼睛一直盯着踏板。

“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两年之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下眼。

“以告飞卫,”于是就去告诉飞卫。(从想到到做到是时间和行动的凝结)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当你能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显著,那时候再来告诉我。古代的教学就是这样,不说具体的方法,只讲结果,突破了就有下一关,突破不了,到此为止。

小时候下棋,练书法,都是自己主动找老师,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去看别人,有时领悟个一招半式,心里就非常高兴。以前看一本评书,《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里的一个情节,白眉大侠徐良师父教了他很多方法本领,最后送给徒弟一套“白衣长舌”,具体的故事不讲了,怕扯的太远。

“昌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纪昌用一根长牛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的看。牦牛身上的毛比较长。牖(yǒu)是窗户。虱子、跳蚤小时候是常见的,一晃这十几年,卫生条件好了,几乎都看不到了,古人还是比较亲近生活的,现在看这些书感觉还比较高雅。古人讲这些犹如话家常。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兵山也。”十多天练下来,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如车轮一般大,再看看其它东西,都好像山丘一样大。这眼睛已经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合二为一了,可能累了还要加点润滑油,眼药水,这三年也不管枯燥不枯燥,终于练出来了。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这里的朔字,有人说是荆字误写)也就是楚国的一种植物蓬干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子的心,牛毛都没有断。

“以告飞卫。”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飞卫高兴的跳起来,拍着胸口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你成功了。”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已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算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敌的,不过飞卫一人而已,就图谋杀飞卫。这里有个人性问题,丛林法则,大自然里讲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国文化里最讲究传承尊师重道,也有很多徒弟技术学会了就欺师灭祖。胜者为王的历史观和讲究传承的家国文化,在中国都有,而且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矛盾的。

“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shǐ)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

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锋在半路上相互触碰,纷纷坠落到地下,两只箭在空中那么激烈,落在地上好像落在棉花上一样。力量的收发有度。

“飞卫之矢(shǐ)先穷。”飞卫的箭先射完了。

“纪昌遗一矢。”纪昌还剩下一枝,这个时候拍电影都是关键时刻,觉得老师要死定了。

“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他張弓射箭,飞卫用荆棘的尖端来抵挡迎面飞来的箭,竟然毫无差失。一个高手,练到极处,身边的东西都是武器,摘花飞叶,皆可伤人,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挡过去了。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这里的情节转变的比较快,一下子适应不了。可能徒弟觉得杀不了老师,老师觉得培养一个徒弟不容易。于是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掉弓,在路上相对跪拜,请求结为父子。师徒变成了父子。

“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他们在胳臂上刻下印记,歃血为盟,发誓不把射箭的技巧告诉别人。

现在列子把这些东西都告诉大家了。

这个故事有两点感觉,一是学习,好老师,好学生,之间的机缘,方法和坚持看起来结果很简单,其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二是做人,人与人之间,有嫉妒,有心理上的诸多看法,贪嗔痴慢疑,孔子的意必固我,各种心理,是我们人类矛盾的根本原因,而且有时很难放下。慢慢的这种“自我”影响了未来,让中国的很多绝学失传了。

从这里,我们感觉到师父(收徒弟)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当老师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但活到最后,最可贵的往往是原谅别人,同时放过自己。

这篇文章,从层次上,还有一个度的把控,从技术的把控(学习射箭),到心理的把控(情绪),甚至传承的把控(教育),学的东西可能涉及到技术、制度、文化、思想,礼仪、伦理(心理学、伦理学)

一个朋友说,这篇文章和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样,可以以小见大,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在生活上我们要学会和敌人和解,和自己和解;同时学会保护自己、懂得识人之术,也要学会理解人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2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