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前的老式线膛枪也都使用球形子弹吗

深潜者:在19世纪发明米尼或图森南式步枪之前,貌似子弹全都是球形的吧?然而对于线膛枪,其实根本没必要采用球形子弹。那么19世纪以前线膛枪没有采用过非球子弹完全是思路局限的吗?

▲米尼弹

kgb:你想想米涅弹后面那个坑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嘛。

深潜者:米尼弹不是铸造的?

kgb:不机加工,铅铸造没那么高精度不说,径向上的闭气槽,咋个弄法?

深潜者:不是用分瓣模铸造的吗?看米尼弹表面质量也不像机加过的呀。此外这里说的只是非球子弹而已,也没说是米尼弹呀。就算是硬塞过盈配合的非球子弹,对于线膛枪也应该比用过盈配合的球形弹更好吧?

如水般飞舞:铸造的,老外一票铸造米尼弹的视频。用煤气炉溶化铅,然后倒进模子里,立刻就好了。

darsten_huowen:图来了........我有一个现代制的米尼弹模具。切冒口料的功能都集成在模具上了。

阿尔法道丁:19世纪以前,固然有兵工厂,但士兵手里的步枪可能来自n+n个大小作坊。这种情况下,搞米尼弹,会弹疼死人。米尼弹对误差要求比较高,也不是随军的铁匠一晚上就能加工出n发的。

左武卫将军:那又如何,不是说米尼弹扩张量很大么?不标准也没事吧。

深潜者:谁说非球子弹就必须是米尼弹了?走图森南、布伦瑞克式的设计不行吗?或者干脆用过盈配合非球子弹。

米尼枪的膛线非常浅。

阿尔法道丁:布伦瑞可也是球弹呀,球弹加个环。非球弹你要考虑一下比较差的加工精度,相对慢的飞行速度,以至于弹体在空气中的效果呗。

弹体加工不是扩张就能解决了,扩张发生在尾端,前端如果加工的比较瘸样,在空气中估计会翻转着前进,这样的话也许射程会提高,精度嘛……干脆还是不要瞄准打,也许还能蒙到倒霉蛋。

左武卫将军:前部就用尖头的唄。反正米尼弹扩张1.78mm是没事的。惠特沃斯步枪后期也是使用的圆柱尖头米尼弹,也能扩张到位。要知道那个步枪的子弹(六角型内切圆)要想填满膛线(六角型外接圆)需要扩张2/13的大小,也就是1.7mm以上。而当时射击的结果是都能扩张。

阿尔法道丁:19世纪以前哇......

左武卫将军:我知道啊,我的意思就是说米尼弹的扩张量是很大的。对枪管和枪弹之间的游隙要求没有那么高。18世纪的水平,枪管采用11--12mm之间的口径(11.5mm为基准尺寸,公差正负0.5)应该很容易保证,子弹10.5--11mm(公差0--0.5mm),冲压。实际上子弹更能保证精度,公差可以更小。那么使用线膛枪米尼弹量产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深潜者:貌似拿战时代枪弹的间隙就能控制在0.51mm/0.02in了(没说公差多大,但平均间隙能这么小,那枪与弹的间隙公差应该也不会太大),没有更小主要是防止黑药残渣积累影响装填。

左武卫将军:那P53、春田m等前装线是肿么解决残渣问题的?既然前装滑都有残渣问题,那么密封更好的前装线肯定也有残渣。那么,或者还是米尼弹时代的火药难道更高级?

深潜者:我猜应该是火药质量问题。不过六角神枪也有要频繁清膛的问题,所以也不好说。

深河:不,19世纪前线膛枪就采用过柱形子弹了……

深潜者:那个不就是图森南前面那个,不过那个貌似是把球形弹砸扁的吧?

深河:不啊,在那之前就有直接制作成柱形的子弹了,但对前装线膛枪来说装填太困难,因此都是民间射手在用。甚至滑膛枪时代就有不少人使用圆柱形、锥形甚至方形的弹头,球形弹使用最广泛的原因一是因为制作起来方便,二是因为在滑膛枪上精度表现最好。

深潜者:求介绍,除了法国的那种外还有谁这样做了?为什么非球弹对于前装线膛枪装填非常困难呢?比球形弹困难得多吗?当然滑膛枪肯定要坚持球形弹的。

深河:前装线膛枪的弹药装填时肯定要嵌入膛线的,直径相同的前提下球形弹丸和圆柱形弹丸哪个装填阻力大自然一目了然……

左武卫将军:六角形枪膛确实比浅圆角膛线的难清理,因为边角太尖锐,容易容纳残渣,而且清理很费劲,这是必然的。我想说的其实不是残渣问题,而是米尼弹的扩张量。这里主要依据《步枪史》里的数据,不怀疑老恩是个炮兵人才,可是也有人说他毕竟局限于那个时代的眼光,他的话不能算证据。可我认为不论怎么说人家好歹是个正规军人,怎么也比我们这些死宅键盘党要经验丰富的多吧?他当时发表的文章不说论断是否符合当时或者现代人的观点,但最起码,在当时的数据引用上应该不会有错误,这一点应该是敢肯定的。首先看看当时的压缩式弹丸,它的游隙要求不能超过0.01英寸,且要求枪弹和枪管配合要非常准确!

稍微差一点的扩张式弹丸,年式游隙是0.01英寸(0.mm),不知道游隙比这个标准大的弹丸能否顺利扩张?

当然,工业革命时代的加工技术非常客观,起码当时已经有了标准化生产,零部件可以通用,所以制造枪管和子弹这样的大批量随机互换通用部件不是什么困哪:

再有就是当时的号称高精度的惠特沃斯步枪,它使用的是硬质弹丸,弹丸是不能变形的,而要求与六角膛线无间隙的配合,那么就需要弹丸和枪管之间制造的即为精密,当然对于惠特沃斯大师这样当时在英国加工业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来说,不算事!可是他能够保证的间隙是多少呢?

由于加工的困难(对于普通加工厂来说),使用专业弹丸,得不偿失。所以后来其发射的弹丸也是米尼弹的:

我们看看它发射米尼弹的游隙,图中红线说明:注:1格令(喱)=0.克从以上的数据分析能看出,惠特沃斯步枪口径是0.451英寸,而且后来使用的是软的铅质圆柱形弹丸,要想使弹丸完全嵌入膛线的各个角度形成安全密封的话,铅弹必须扩张到将近本身直径的六分之一的程度,才能塞满六角形枪膛的各个角。也就是说必须使用80喱(5.克)火药量的大装药量能够使得弹丸底部直径扩张的数值:为里圈直径的十三分之二,即:0.英寸,也就是1.mm;据我所知,这个扩张量应该说很夸张了。当然,这是由于惠特沃斯使用的米尼扩张弹丸长径比较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一定口径的弹丸长径比越大的弹丸质量越大,加上使用超大的装药量,作用在其上的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抗力)越强,变形也就越大。所以我认为是和这两点分不开的:装药量,大长径比弹丸。我的结论:可见火药对于铅弹的扩张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起码在考虑到枪管公差加上膛线深度的总的扩张量下,只要误差不大于这个值,一般精加工的线膛步枪应该还是能满足米尼弹的发射的;当然实验的结果:

关于式的步枪选型时,出的问题:

口径是0.英寸,弹丸当时测试的时候仅仅小了0.英寸(0.mm),就出现弹丸不能有效嵌入膛线的结果。

按道理来说,恩菲尔德的步枪和弹丸制造的十分精确,但是仅仅0.18mm的误差就让弹丸作废!查了一下当时的弹丸的材料,发现是用的铅锡合金,比较硬,所以扩张幅度较小,也就说弹丸和枪管需要制造的更为精密才能是弹丸有限扩张,更硬的弹丸挂铅也会更少。尽管,它使用的是比当时的滑膛枪拉膛线改装的二流货要时髦的“小口径”,但是弹丸的长径比太小,相比惠特沃斯发射米尼弹来说,无论是装药量还是弹丸长径比都不如惠特沃斯。80格令的火药对于当时的前传线就是很大的装药量了,在对比一下前装燧发枪时代的装药量。。。。我想这也是它的弹丸不能有效嵌入膛线的原因,当然或许还有其使用的弹丸材料较硬、不易变形的因素在内。综合以上分析,如果想搞米尼弹,前面也说了,可以扩张的幅度很大,高达1.8mm,达到这个扩张的前提是:1、装药量要相对较大,并且使用速燃火药,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膛压,虽然这和后来的缓燃发射药不一样,但是用于扩张式弹丸是必须的。这对枪管的材料很考验,起码枪膛厚度要保证(而枪膛厚度增加意味着重量增加,所以缩小口径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此时考验的是火药的膛压峰值。2、口径尽量较小,对比的实验数据效果,口径虽然不要求惠特沃斯的11.45mm那么小,但也最好不要超过13mm。考虑到加工能力黑火药时代再小的枪管就不好加工了,也不好清膛。3、弹丸的长径比,不应低于3,最好能达到3.5为佳,更长的弹丸质量更大,产生的瞬时“抗力”(惯性)也大,尾部瞬间受力也更容易变形,试想一下如果枪管里塞一根长一些的铅柱会咋样,肯定是尾部变形密封枪膛、然后、、、炸膛。所以,也不是说越大的弹丸越好,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弹丸充分变形而已,所以弹丸后半段周身加工出凹槽是建议必须的,这样尾部质量更轻,弹丸重心越靠前,弹道也越低伸。4、弹丸不能太硬,适当软一些可以更有效的变形,当然像纯铅那样的就太软了虽然容易扩张但是也极其容易挂铅,作为应急可以,但是最好不要作为制式化。太硬的话不容易变形,这个就需要具体的实验了。另外,就是米尼弹扩张靠的时瞬间的膛压,所以我怀疑燧发枪时代那个大大的传火孔泄露的燃气导致的膛压下降能否发射米尼弹使其扩张。这与贝克式是不同的,贝克式是预先硬塞入的球形弹嵌入膛线,此时只要考虑燃气推动力就可以了。而米尼弹,需要的时膛压先将弹丸扩张嵌入膛线,这个就很考验瞬间膛压的数值了。

牛猫宝宝:既然说到这个问题了,我随便问问,为什么要用一小块鹿皮包裹铅弹,再入膛?是因为害怕印度教和穆斯林士兵反对牛皮和猪皮吗?如果是这样那也应该用羊皮呀。鹿皮又不便宜。

深潜者:应该是用鹿皮的性能比牛羊皮好的缘故。用鹿皮的是贝克线膛枪,它出场的时候英印军还没因动物润滑油问题造反呢。

如水般飞舞:鹿皮的机械性能比猪皮牛皮好很多,比较滑。

本文作者:北朝网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4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