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当兵被拒,75岁老农被迫亮出真实身份

年1月,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

这一天,双拥办的办公室来了一名老人,老人至少有70多岁,衣着破旧,满脸皱纹,身材佝偻,还拄着一双拐杖,行动不便,一进屋就把一份材料扔到桌上,理直气壮地问:

“同志,我想送我孙子当兵,保家卫国,你们为什么就是不给一个机会呢?”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看到老人气愤的样子,赶紧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人说自己是抗美援朝老兵,年5月从朝鲜战场回国,现在孙子刘建光长大了,自己想送他到部队当兵,体检合格了,却没有被批准,他今天来是要讨个说法的。

听到这里,民政局的同志自认为明白了,看来老爷子对自己孙子不能当兵的事耿耿于怀,可能是想借这个机会索要优抚金,便给了老人60元钱,劝老人回去。

没想到老人看见这60块钱,更生气了,拐杖一杵,生气地说:“你们以为我是为了这几个钱?!还有没有青天啊?!一等功臣的后代,连个军都参不上,什么世道啊!”

老人说完,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嚷道“今天,你们不答应,我就不走了!”

这时,双拥办主任李建平正好进屋,听到“一等功臣”这几个字,他有些纳闷,便拿起办公桌上的材料看了起来,这份材料是《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功臣榜上赫然记录着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名单中湖北籍仅有一位,名字叫刘祚坤。

李建平看着老人,询问道:“老爷子,您是刘祚坤?”

老人大声回答:“这还有假?我怎么会糊弄政府?”

李建平倒吸一口冷气,他不禁以崇敬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位衣着普通的老人,作为绝无仅有的湖北籍一等功臣,咸宁市乃至整个湖北为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而刘祚坤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数十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位一等功臣深藏功名43年?

刘祚坤

这一切都要从40多年前说起。

年,刘祚坤出生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石溪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刘祚坤的童年正值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他的老家也被日军占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刘祚坤15岁,他的父母惨遭日军杀害,亲眼目睹这一惨案的刘祚坤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军入伍杀鬼子,为父母报仇雪恨。

遗憾的是,没等到刘祚坤参军,日本鬼子就投降了,但是刘祚坤报效祖国的理想没有改变,当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已经结婚生子的刘祚坤萌发了抗美援朝的想法。

刘祚坤把这个想法和妻子说了,没想到有孕在身的妻子居然同意了,于是在年,刘祚坤辞别了3个孩子和身怀六甲的妻子,毅然报名参军,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成为中队辎重一连一排三班的一名战士。

刘祚坤所在部队加入朝鲜战场时已经是年冬天,朝鲜战争进入了后期,刘祚坤所在的辎重部队,专门负责保管运送军需物资,职责十分重要,刘祚坤就被分配在兵站工作。

当时,一些年轻战士觉得在辎重部队属于二线部队,没法杀敌立功,很不甘心,到处发牢骚说“兵站的工作干不得,一天到晚忙到黑,连个立功的机会都没有。”

听了这些话,刘祚坤不以为然,他认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保家卫国,只要努力都能看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拿兵站来说,主要任务是管理和守卫仓库、火车站等处的军需物资,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十分重要,万一被敌人破坏,会直接影响军需供给。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祚坤干起工作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发挥自己早年学木工的特长,主动承担起兵站、仓库的维修工作,当他看到兵站有很多废旧物资闲置时,觉得很浪费,就把废旧的木材、油桶等东西整理收集好,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次,刘祚坤看到附近河里飘着很多油桶,觉得很有利用价值,便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把这些油桶一个个捞起来,结果发现捞出的油桶中居然有20桶润滑油和满满两大桶汽油——这些都是美军抛弃的物资,是从河流上游漂下来的。

刘祚坤是一个十分踏实的人,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把兵站当成自己的家,把兵站的物资当成自家的宝贝,不舍得浪费一点一滴,他小心谨慎地做好防潮、防火、防鼠、防爆工作,及时将军需工资运输到前线,有力保障了前方战斗的胜利。

兵站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敌人,尤其是敌军的飞机轰炸。

年4月,朝鲜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前线激战正酣,我军牢牢占据了战场优势,但敌人不甘心失败,仍然伺机轰炸我后方军需仓库。

4月26日晚上,刘祚坤正在兵站值班,忽然传来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刘祚坤还没来得及寻找掩护,两架美军轰炸机就呼啸着飞来过来,扔下了几枚炸弹。

轰!伴随着一声巨响,一个装满汽油的火车皮被炸弹击中,发生了巨大的爆炸,随后火车皮燃起了冲天大火,一股巨大的火柱熊熊燃烧起来,照亮了整个天空。

紧接着,敌机又发动俯冲攻击,向火车皮发动了疯狂的扫射。

这一列火车装的都是汽油,原本是准备第二天运往前线的,可敌机这一轰炸,直接炸毁了整整一个火车皮的汽油。更危险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有蔓延之势,向着前面的火车皮烧去,如果坐视不管,一定会发生一连串的爆炸,所有汽油都将灰飞烟灭。

在朝鲜战场上,汽油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一旦被毁,损失极为惨重。刘祚坤眼看大火向其他火车皮蔓延,根本顾不上多想,立即向燃烧的火车皮跑了过去,他想靠近火车皮救火,可火势实在太大了,人根本无法靠近,也根本救不过来。

刘祚坤心急如焚,他见后面的车皮没法救了,就冲向前面的车皮,心想只要赶紧把车厢里的汽油转移,就能减少军需损失,他拿起铁锹、木棍,使劲撬开了紧闭的火车门,跳上车之后,抓住油桶就往下滚,一口气滚了20多桶。

这个时候,其他战友们也赶了过来,在刘祚坤示范下,他们一起抢救汽油。

丧心病狂的敌机发现了刘祚坤等人的身影,俯冲着向他们扫射,子弹打在车厢上直冒火花,一旦击中汽油桶就会产生爆炸,刘祚坤和战友们就会九死一生,而熊熊燃烧的大火已经把车厢烤的火热,黑黑的浓烟熏得人睁不开眼。

刘祚坤没有丝毫害怕,他半闭着眼睛,冒着枪林弹雨,用手摸着油桶往外转移。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他们终于把车厢里的多桶汽油全部转移出来并进行了疏散安置,避免了汽油爆炸引起的连锁效应,而刘祚坤一个人就抢救了85桶!

这个时候的刘祚坤被浓烟熏得头晕眼花,加上精疲力尽,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上。

第二天,刘祚坤悠悠醒来,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物资安全了吗?”

当听说所有汽油都安然无恙时,刘祚坤才放下心来,朝鲜人民军燃料局听说之后专门派来两位军官赶到兵站向刘祚坤表示慰问致谢,因为这整整一列火车的汽油都是朝鲜人民军的军需物资,刘祚坤舍命抢救汽油,为他们挽回了巨大损失。

谁都没想到,第二天下午,刘祚坤的情况刚刚有所好转,就从病床上爬起来做起了扁担,因为当时前线运送物资亟需扁担,刘祚坤听说之后很着急,尽管腿部受伤,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做扁担,一天做了12条,比四肢健全的战士们还要多!

没过多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报纸都报道了刘祚坤和战友一起抢救军需物资的英勇事迹。一夜之间,默默无闻的刘祚坤成了中朝两国的英雄,人们才知道只要不怕牺牲,干军需工作一样能建立功勋,一样能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贡献力量!

朝鲜战场上的刘祚坤

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签订,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第二年,刘祚坤随志愿军返回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回国之前,为表彰先进,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一批抗美援朝将士功臣称号,其中获“一等功臣”荣誉称号者有99名,刘祚坤名列其中,而且是湖北籍士兵中仅有的一名。与此同时,朝鲜最高国务委员会也授予刘祚坤“国际二级战士”荣誉勋章一枚。

年5月5日,中朝双方在平壤召开盛大的庆功大会。

会上,刘祚坤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大会,还得到了朱德、彭德怀、金日成等领导人,以及杨得志、洪学智等志愿军首长的亲切接见,金日成更是对刘祚坤赞不绝口,专门向刘祚坤敬酒,对他抢救汽油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回国之后的刘祚坤选择了转业回归地方,组织上考虑到刘祚坤既立过一等功,身上又有伤,准备给他安置到机关工作,甚至让刘祚坤自己选好地方、好岗位,但经历了战场考验的刘祚坤早已无欲无求,他谢绝了领导的好意,选择了转业回家。

“我没有文化,干不了别的,就让我回老家,建设自己的家乡吧!”

就这样,刘祚坤的一个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年5月,刘祚坤拖着伤残的左腿衣锦还乡,回到了老家咸宁市石溪村,戴着大红花的他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也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妻子和孩子。

整整四年未见,夫妻互诉衷肠,刘祚坤才知道在他离家之后不久,女儿出生了,但在8个月的时候得了一场病,因为得不到救治夭折了。得知这个消息的刘祚坤忍不住嚎啕大哭,他在战场上经历了多少生死考验都没掉过一滴泪,今天却忍不住了。

咸宁市很重视刘祚坤这位湖北省唯一的“一等功臣”,安排他当了高桥区武装部部长、区委常委,这可是堂堂的区委领导班子成员,但刘祚坤干了没几天就觉得适应不了,他没文化,既不会发言讲话,不会写材料,开会时不知说什么,一开口就涨得脸通红。

没多久,刘祚坤就向区委提出坚决辞职,不干武装部长了,区领导也没有勉强,而是安排他当了农具厂副厂长,为农业生产服务。刘祚坤是农民出身,这个工作是他的“老本行”,这回他没有拒绝,而是直接走马上任了,一干就是四年。

四年之后,坚持原则的刘祚坤因为瞧不上农具厂一些领导损公肥私的行为,跟厂领导公开翻了脸,他一气之下又把官给辞了,回到石溪村老家,当起了生产队队长。

当生产队长期间,刘祚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带着社员战天斗地、修路挖渠、植树种粮,眼看生产队的粮食生产有了好转,但天不遂人愿,三年自然灾害来临了,不论刘祚坤怎么艰苦奋斗,都没办法带着社员吃饱肚子,这让他十分郁闷。

年夏天,刘祚坤发现一位社员公然浪费集体粮食,眼睛揉不进沙子的刘祚坤便对这名社员进行了严厉批评,这件事被公社知道后,公社小题大做,大张旗鼓地让这名社员游街,这名社员对刘祚坤怀恨在心,日后伺机找人把刘祚坤打了一顿。

一心为人民服务,却出力不讨好,让刘祚坤很伤心,也让他彻底心灰意冷。年秋,刘祚坤干脆辞了生产队长的职务,安心当起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农闲时节干点木工活,生活虽然十分清贫,却也无忧无虑,不受红尘纷扰。

从区武装部部长到农具厂副厂长,再到生产队队长、普通农民,刘祚坤的“官”越做越小,这固然与他的性格、能力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习惯淡泊名利。

刘祚坤为人低调内敛,不善言谈,更不会吹牛。久而久之,村里的年轻人只知道他是上过朝鲜战场的老兵,根本不知道他曾立过军功,而刘祚坤也绝口不提立功的事,更没有以此为本钱,开口向组织和政府要官、要待遇。

因为刘祚坤太低调了,慢慢地就连政府部门都忘记了他的功勋,特别是动乱期间,各项工作十分混乱,很多退伍老兵的档案散失,时间一长,官方也把这位一等功臣淡忘了。不过,刘祚坤对此无怨无悔,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的日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刘祚坤年纪大了,开始操持儿子的事。他有4个儿子,为了给儿子结婚,老人一共欠下1万多元的外债,而除了微薄的种田收入外,老人的固定收入只有每月7块的优抚金,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苦。

90年代初,石溪村被评定为“特困村”,而刘祚坤共有4个儿子,一家人三世同堂,共有19口人,吃的是红薯稀饭,水煮萝卜,一点肉都看不见,一大家被评定为“特困户”。

刘祚坤一大家人都住在几间破旧的砖瓦房里——房子是刘祚坤爷爷留下的祖宅,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就成了危房,岌岌可危。二儿子一家6口,只能挤在一间屋子里,睡在三张床上,而刘祚坤老两口为了给儿孙腾地方,在堂屋上搭了一个小阁楼,每天晚上都要爬到阁楼上睡觉,爬阁楼的楼梯破烂地吱呀作响,随时都可能塌下来……

一直到了90年代末,刘祚坤依旧穷得家徒四壁,家里唯一“现代化”的设备是一个白炽灯泡,但为了节约电费,平时也很少使用,大多数时间是点煤油灯。放眼整个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两口棺材,这是刘祚坤老两口为自己准备的“寿木”。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刘祚坤没有丝毫怨言,70多岁的他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经常感到气短胸闷,不能干重体力活,老伴也有严重的眼疾,几乎双目失明。为了不给儿孙添麻烦,刘祚坤选择了和儿孙分开过,老两口靠着耕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活。

村里人看到70多岁的退役老兵带病在土里刨食,忍不住数落他的儿子不孝顺,老人一点也不生气,还主动替儿子辩护:他们都很困难,我还能活动,能自己养活自己,能少添麻烦就少添麻烦……村支部书记觉得老人的日子太苦,动员老人向政府反映困难,申请生活补助,老人却说:我每个月有几十块的抚恤金,国家也不容易,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这就是一等功臣刘祚坤,不管生活如何艰辛,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也不想给别人添一点麻烦,不论对组织、对政府,还是对自己的儿女。

唯一一次例外,就是在年。

从战场归来的刘祚坤对从军有着特殊的情结,几个儿子长大后,他就想送儿子们去参军,可几个儿子的身体素质不好,体检都不合格,于是刘祚坤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们身上,希望能他们有朝一日能参军入伍,穿上神圣的军装,报效祖国。

年,长孙刘建光中专毕业,刘祚坤动员他去当兵。遗憾的是,刘建光第一次报名就因为体检不合格被刷下来了,最后不得不收拾行李,跑去深圳打工。

转眼到了年的招兵季,刘祚坤又想让孙子参军,便写信让远在深圳的刘建光回家报名,但刘建光想在深圳多打几年工,多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了把孙子叫回来,刘祚坤甚至让儿子给孙子打电话说自己病危,终于把刘建光给“骗”了回来。

这一回,刘建光终于体检合格了,而且初检、复检都没问题。

刘祚坤、刘建光爷俩高兴极了,盼着等着入伍通知书,可一个多月过去了,愣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刘建光一问:人家同一批报名的新兵已经穿上军装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刘建光找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原来招兵指标有限,同样是体检合格的新兵,有门路的有人打招呼的已经优先走了,而刘建光只知道在家傻等着,早就错过了。

得知这个消息,大儿子在刘祚坤面前发起了牢骚:“爹,你这还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有什么用啊,自己的孙子连当个兵都当不上,你说这咋整?!”

刘祚坤一听,气得哮喘病都犯了,剧烈咳嗽起来,他从破箱子里掏出一个发黄的旧纸包,拉着刘建光的手说:“建光,你带着爷爷进城,爷爷给你说理去!我就不信,你是功臣的后代,体检合格了,凭什么不让去你当兵?哪有这个道理?!”

就这样,刘祚坤在孙子带领下,来到了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正是因为这出意外,刘祚坤一等功臣的身份终于被揭晓,为世人所知。

刘祚坤的荣誉证书

咸宁出了个一等功臣!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咸宁,传遍湖北,甚至惊动了中央。

尽管刘祚坤隐姓埋名,深藏功名43年,但祖国从来不曾忘记他,一旦真实身份揭晓,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表达了对他的高度重视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9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