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青年榜样伏喜胜做科研就要

“老师傅们掉眼泪的场景,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30多年前的场景,伏喜胜至今难忘。老一辈科研人员在艰难环境中面对一次次失败毫不气馁的韧劲,取得技术攻关突破时潸然泪下的动容一幕,不仅触动了伏喜胜的心弦,而且成为此后数十年他不懈前进的动力。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伏喜胜,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其中有3件美国授权专利,30件专利全部实现工业应用。前不久,他还获得年度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从零开始,是最难的”年参加工作的伏喜胜,赶上了中国齿轮油科研发展的攻关机遇期。当时,国内齿轮油研发基本从零开始。为此,国家组织润滑油“七五攻关”“八五攻关”,由中国齿轮油第一人匡奕九担任中国齿轮油攻关组组长。19岁从兰州大学毕业的伏喜胜被分配至此,成为匡奕九的助手。“从零开始,是最难的。”他说,没有试验方法,老一辈科研人就自已建;没有试验设备,就从建立研发体系开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只想把工作干好。当时国内齿轮油水平离国际标准还很远,同一时期全国不同地区的三四个课题组一起攻关,国内没有台架试验手段,油品必须送到美国去评定。送检样品的海关手续办理麻烦、费用也高,机会格外珍贵。每到送检时,几个课题组需要内部竞争。虽然匡奕九的课题组获得的机会多,但是研发试验过程异常艰辛。伏喜胜介绍,润滑油的外观看似一致,但细微的成分却有很大差异。分析检测评价设备在润滑油研发中好比“眼睛”,但当时国内这方面设备跟不上,准确率只有50%-60%。研发一个配方至少得3个月,做五六十次试验。在匡奕九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尝试了个配方、试验过成千上万次,最终才成功。85,正是在“八五”计划中第个配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达到国际规格的齿轮润滑油。在北京举行的庆功宴上,“很多老师傅都哭了”,科研的大爱让他们为中国终于有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齿轮润滑油而激动。大家为这款后来被称作“飞天”的润滑油取了一个专属代号85。伏喜胜分析认为,这次科研成功,不仅因为课题组一直延续良好的氛围,也离不开昆仑润滑对团队的支持。大家互相信任,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伙伴很厉害。“做研发的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不轻言放弃。”超前研究,先于高铁研发高铁润滑油坐上高铁,人们感受到的是它快捷舒适,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润滑油在其中的作用,更少有人知道,伏喜胜及其团队为这一作用曾花费10年时间。在一次行业交流中,他认识了日本的轴承研发人员,并与北京交通大学、日本轴承研发顶级公司合作,向高铁润滑油研发发起挑战。在高铁齿轮箱润滑油研发上,他超前行动,10多年前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0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