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油井生产效果措施及应用
摘要:
采油时间率是油井生产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是一项重要任务。采油时间率能准确反映抽油机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时间,有助于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衡量管理区单井管理水平。目前,影响生产进度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影响生产进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油井生产管理;生产参数;设备;流程;电动机
1产能效率的定义
高产开发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资实现高回收效率。井少意味着投资少,产量高意味着充分利用开发井的资源,提高井的利用率,产生更多的效益。同时,高产还意味着提高油田生产速度,尽快取得投资回报,加快投资回收,提高资本利用率等。一般来说,单井日平均产油量或年产油率可以衡量一个油田是否“高产”,但不能判断一个油田是否“低产”。井网密度可以指示是否“少井”,但不能指示“高产”。产能效率可用于测试油田是否用更少的井生产更多的油。
产能效率=油田实际年产油量(t)/开发总井数(口)
在计算产能效率时,出于“经济”考虑,使用已开发的油井总数,即所有生产井、注入井、气井、已钻井和已完工的观察井。由于部分油田天然能源丰富,没有注水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然能源,一些油田挖井很多,两者的开发成本相差很大。仅使用生产井或生产井的数量来计算“生产能力效率”,隐藏了开发成本的差异。高产意味着单井产量高,这意味着高产。如果油田采用单井高产开发,总产量高,开发效果好,可以达到少井高产的目的。生产力效率是一个瞬时值。为了保证油田开发的最大效果,有必要在规定的油田开发年限内,每年保证一个相对较高的产能效率值。
产能效率也是反映油田开发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技术指标。油田实际年产油量反映了油田的产油速度,油井高产有先进的技术措施保证,储量控制程度高,对储层地质认识加深。
2影响油井生产效果因素分析
2.1开发生产因素
2.1.1生产参数不合理
地面参数与泵挂、沉没度等不一致会产生影响。首先,沉没度增加后,井泵入口压力增加,液量上升,抽油杆长度增加变形,井筒液柱压力作用下,油管也伸缩变形,降低井泵效果。其次,沉降过小,泵入口压力下降,泵内液体充满系数降低,引起柱塞与液面液体碰撞,泵内产生冲击应力。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充分考虑采油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合理科学地设计生产参数,避免设备损坏,降低生产周期。
2.1.2躺井增加,降低生产周期
生产层送液能力差,地面虽有小参数抽吸,但能量交接不足,功图显示无严重送液,泵效低下,泵挂不合理,井斜大,参数快油井受砂、蜡、水、气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砂卡、蜡卡、气锁等现象,减少了油井的生产周期。
2.2日常管理因素
2.2.1实地检查不到位,聘用材料不准确,出现异常情况,未及时发现。如回压上升过快、光杆发黑、稠油井井口漏油严重等,表明油井生产已不正常,影响了原油产量。
2.2.2抽油机设备问题
由于日常维修保养不及时,未按标准保养,故抽油机运转不正常。比较常见故障包括:①曲柄销子发出异常声响,销子与衬套配合不当、冕形螺帽松动、曲柄轴承坏等。分别可采取拧紧冕形螺帽、换键、更换合适的衬套或销子或更换轴承等操作。②连杆与横梁松弛,造成原因有销子扭动、定位螺丝脱落、拉紧螺丝松、润滑不到位导致干磨等原因。采用更换销子、轴套加注润滑油、拧紧定位螺丝及调整游梁或重新校正中心等方法解决。③连杆刮碰曲柄及平衡块边缘。由于抽油机游梁安装不正,未能满足技术质量要求,或者冲程调试过程中操作不正确等原因,导致连杆与曲柄不平行,连杆与曲柄发生刮碰。平衡块铸件不规范,表面粗糙,平衡块与连杆之间严重摩擦,出现这两种现象时会产生较大响声。通过调节游梁使连杆与曲柄回复平行,或打磨平衡块凸出部分得到解决。④抽油机运转震动剧烈。平衡度小、负荷过重、连接处的螺丝固定不到位或不匹配、抽油机底座与基础安转时没填平整,出现悬空、减速器齿轮、曲柄键松动或损坏均可导致抽油机使用过程中震动。可以采取降低抽油机负荷、紧固各部位固定螺钉并做定期检查、将底座与基础垫平或检查减速箱齿轮损坏状况时更换等措施。
2.2.3电机故障问题。
(1)电动机启动故障。电机运转不正常,没有声音。这主要是配电板不供电、电机保险丝烧断、配电板工作异常等原因。检查线路、变压器等确认电力是否正常输送,更换保险丝,电源电压是否过低,保护器是否复位,磁力启动线圈是否烧毁,电枢是否堵塞电机不正常运转,伴有较大的“嗡嗡声”。
(2)电动机启动保险丝熔断。具体原因为:保险丝参数选择不当,更换熔断电流为1.5~2.5倍的电机额定电流的保险丝。定子绕组部分短路或接地时,应对电机进行分解检查。电机轴承损坏时,请更换电机轴承。抽油机超载,如浓油、结蜡、卡泵、井口管线冻结、砂卡等,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抽油机负荷。传动带过紧时,请选择合适的传动带。
2.2.4光杆问题。
(1)光杆行至某一位置时,有碰击声。这种情况是抽油杆带与油管带或油管带碰撞产生的声音,通过声音的位置来判断碰撞原因。如果声音在井口附近,则表明发生碰撞的是总闸板或油管悬挂。如果声音出现在井筒中,表示碰撞是油管带引起的。
(2)光杆烫手,而且发黑。原因:绕根盒太紧油井不出油。首先要检查盘根盒是否过紧;如盘根箱松动正常;需要检查油井是否出油,找出不出油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3)抽油机正常
在生产中,光棒被盘子的根盒摩擦了。根本原因是光杆错误,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即处理。会导致漏油事故。根据光杆偏磨方向和程度,确定调整方案,调整偏心法兰、游梁及抽油机。
2.2.5地面与流程原因
(1)回油压力过高。通常,原因是盘管的火熄灭、配管冻结、计量室的流动错误。如果炉火熄灭,应立即点燃火炉加热管线,如果是工艺问题,应立即恢复操作工艺。(2)回油压力低于正常压力。集油管线压力低于正常压力值时,表明管线有破损,应立即采取措施。(3)集油管路压力正常,但回油压力接近零。如果泵漏油严重、油井不漏油或井有断油,管线将冻结,集油压力将无法正确恢复
2.3检泵因素
水泵检测工作一般是指调整地下工作参数,改变工作制度,消除泵、管、杆工具附件故障。一般分为有计划的抽油泵检查、横井抽油泵检查、下泵投产、动态检查、换泵、隔水采油等作业措施。近年来,各作业队伍返工率逐渐下降,但部分不可避免的返工井仍会发生,影响油田原油产量。
3提高油井生产效果措施对策分析
3.1优化参数。全面分析采油中抽油井各种环境和环境变化对抽油井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生产参数,针对偏磨、供液不足、负荷过大、平衡度低、高能井等优化参数,提高实施后的泵效,提高偏磨实施参数优化47口井,优化后平均沉没度保持米,平均单井泵效提高6%~8%。同时合理匹配井注水量,保持合理的注采比,保证地层输液能力,避免不输液或能量下降,脱气后气塞横井。
3.2优化管理,加强设备维护。加强日常巡检维护,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向上级报告,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减少意外故障停井。规范设备管理特别是机械设备重点管理,把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身上,管理人员明确管理内容,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抽油机日常养护工作,规定抽油机连续工作时间每小时保证一次,连续工作时间每小时保证一次、两次。定期检查抽油机各项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设备线路进行常规检查,保证线路正常运行。为了根据设备具体使用情况灵活处理,在设备工作负荷大的时段,加大设备保养维护力度,增加设备性能检测次数,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7%以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概率。
3.3强化开井管理。通过专业的抽油井故障诊断程序分析和计算阀杆应力,优化阀杆组合,使用耐腐设备治理腐蚀严重的油井。为了降低冲击载荷对阀杆正常工作的影响程度,采用大泵径、浅泵挂、长行程、慢冲头抽汲参数。加强作业井开井管理,使故障检测泵率降低到14.3%。
3.4改造地面管网。油井收集运输管道和线路多、情况复杂,必须加强管线管理,及时更换老化腐蚀的管线,定期改造优化地面管网,确保管道畅通和线路安全。改造后的油井管线穿孔率比以前下降了40%。
3.5充分的地质认识
对新开发的油藏,尽量开展精细的油藏描述,摸清油藏类型、油藏构造形态、断层分布、储层分布等,对制定合理的开发战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地质认识,认识储量分布规律,对油区内储量进行分类评价,分级,对储量丰富的优质储量首先投入开发。针对开发方式、布井方式、井户型等不同层次的储量采用不同的开采策略,实现少井高产。油藏非均质性认识和沉积微观对油田开发有重要作用,是油藏描述中重点分析的对象,这些深入认识可以指导油田开发,不同微相的储量、渗透率差异较大,这样使得对不同微相储层的布井策略和开发策略应有差别。
3.6复杂井型策略
为了改善原油采收率(IOR),从开发战略、井网、增加漏油面积等方面增加可采储量。钻井技术已经从水平井发展到复杂的油井“多分支井”。除了进一步降低钻井成本,增加溢油面积,提高开采速度外,还计划开发多油层油藏、小断块油藏、小砂体油藏等多种特殊类型油藏。多分支井是指在一个主井筒中钻多口不同分支的水平井或定向井,达到增加漏油面积、增加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
3.7提高单井产能的配套措施
对于提高单井产能的方式除油藏整体工作外,主要还有针对单井的措施,主要包括增注提液、放大生产压差、单井调驱、储层改造技术等。
结论
采油采油时率是油井生产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能否达到产量的关键。针对部分油井采油时率低、产量低的问题,本文从采油时率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现状调查,从采油过程中地面流程、井下管柱、采油相关设备、油水井等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措施,提高了油井采油时率,保障了产量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祯,郭奇,庄天琳,陈硕思,何书梅.高含水期油藏油井开发效果评价[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85-93.
[2]杨淑梅.注高干度蒸汽改善超稠油油藏吞吐油井生产效果[J].石化技术,,:+86.
[3]马洪伟.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4]石威.超声波解堵技术改善低渗油井生产效果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34:+.
[5]高健.胜利埕岛油田防砂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
[6]曹金玉.超稠油开发中后期挖潜增效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