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韵
全文共字
这几年,经常看到一句话:“童年的伤害,真的需要一辈子来治愈。”两位朋友的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第一位朋友的经历
同事小魏,公婆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家里五个孩子,小魏丈夫是唯一的男丁。
小魏结婚没几天,公婆就把他们小两口分出去自己过了。五间平房紧连着,他们小夫妻住两间。自打分家以后,她几乎没见男人小刘去过父母那边。
逢年过节,小刘总是借口值班,回避与全家人的聚餐。
婆婆送一些东西给他们这边,好像也有意识地避开儿子。
有了女儿以后,已退休的婆婆全心全意帮他们照顾孩子,小刘似乎也没有任何表示感激的意思。
与在自家不同的是,小刘特别喜欢去农村岳父母家度假。每次去,与岳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小魏奇怪,小刘一个城里人,为啥对农村那么熟悉,跟父亲聊起农村事情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小魏曾忍不住问过小刘咋回事,小刘说:“我们家的事你不必操心,你做你的好媳妇就行。”
后来,还是婆婆的朋友跟小魏聊起,小魏才对婆家的过往有了一些了解。
原来,小刘小时候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小刘出生于五十年代初,正是父母他们那批干部们最忙碌的时候。他前面两个姐姐都曾经是老家爷爷奶奶带着,小刘出生以后,两个姐姐回来,把他又放回了老家。直到他读三年级时,因为太调皮不好管教,才被父母接回城里。
小刘刚回来的时候,父母为了纠正他调皮散漫的毛病,管教中有些严厉。小刘接受不了父母的严管,多次逃跑要回老家。从那时候,亲子关系就比较紧张。时间久了,隔阂越来越深。
小魏了解了家里这种特殊氛围的来由,就一直充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好像作用也不是很大。小魏不止一次说过:“在这样的人家过日子很别扭。”
……
今年与老魏(当年的小魏)相聚,问起家里情况,她说婆婆已经去世几年,九十多岁的公公与他们一起生活。我问老刘(当年的小刘)现在与老人关系咋样,老魏笑着说:“现在可好了,觉得比一般人家父子关系都好。自打我婆婆生病,我家那口子像变了个人一样。”
她说,婆婆是癌症去世的。自知道婆婆生病以后,老刘性情就大变了,晚上自己偷偷抹过几次眼泪。婆婆住院治疗的时候,老刘伺候老妈比几个姐姐还要上心,陪护在病床前,细致的照顾让他妈妈感动。
婆婆躺在病床上,曾拉着老魏的手说:“当年没想到他会因为留在老家受那么大伤害,其实,他在老家比跟在我们身边享福的多。现在他能这样照顾我,多亏了你在中间和稀泥了!”
送走老妈以后,老刘好久都情绪不好。跟老伴儿说,他后悔当初太使性子了。老魏问他当初是因为父母严管才对父母有意见吗?
老刘说:“好像不单单是那个原因。挺复杂的,也有留守的不平吧!那么多孩子,单独把我放在老家。别人家都重男轻女,觉得我父母是重女轻男。回城以后,觉得他们处处看我不顺眼。我心里不平衡,也故意气他们。久而久之,心就远了。后来大了,能理解他们当年的不容易了,可是,隔阂深了,不好意思放下了。现在我自己也老了,能感受到儿女对自己疏远是个啥滋味了,觉得挺对不起他们的!”
如今,他们把公公接到身边,一起住在独生女家帮忙照顾外孙。老刘每天陪父亲下棋、聊天。父亲喜欢看的电视,他也尽量陪着一起看一起讨论。有时还会与父亲开个玩笑,像小孩子一样。
老魏说,现在这样子,才真正像是一家人了。看着他们这样儿,自己也跟着高兴,觉得老刘心里的结应该是真正打开了。
二、第二位朋友的经历
同事老张,三十多年前,县里建筑业开始兴隆,老张抓住商机,辞职做起了铝合金门窗生意。
生意发展很快,当时有人说,有他父亲的人脉关系和权势,他的生意肯定会得到不少人照顾。
可是后来据知情人说,他父亲在他做生意时已经离休。而且老人根本不同意他做生意,为此父子有过争论。
有朋友问他这件事情,他说:“我家老爷子,纯粹老古董。我的事情从来不跟他说,说了不给你帮忙,还去当那个拆台的。不过,要说不借他光,也是瞎说。偷偷地厚着脸皮去求人,报上老爷子名号,多少还是有人给面子的。虽然老爷子已经下来了,当年的人缘儿不错,也算间接帮了我!”
最近几年老张身体不太好,据说有抑郁倾向。生意一直做得风生水起,在县里生意人中算得上是佼佼者。俩儿子都成家立业,三代同堂,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境还抑郁,挺多人不太理解。
与他们夫妻的一次相聚,他们两夫妻向我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
老张七八岁的时候,刚熬过大饥荒年月的母亲病了。父亲将妻子和女儿接到自己工作的乡镇,医院医生帮忙治疗调理。老张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
说是爷爷奶奶照顾他,其实,挺多活儿是老张帮助爷爷奶奶的。他要去打猪草,要拾柴,要压碾,最难的是挑水——爷爷有风湿病,奶奶小脚,以前挑水的活儿是母亲,母亲走了,很自然地就由年幼的老张做了。
他们那儿属于丘陵地带,吃水不太方便。水井离得远,有上坡下坡,还有沟坎儿。他个子挺高,但毕竟年幼,体力不足。挑着水桶两腿打颤双脚磕碰,摔跤是经常的事情。
老张那时候非常喜欢去隔壁邻居家里玩,他羡慕邻居家的孩子们,可以在父母面前自由撒欢儿任性撒娇。婶子对他也像对自家孩子一样照顾,他很享受那份像慈母一样的关怀。
有一次,他因为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心里委屈,一气之下逃学去找母亲。当时已经是大庄稼快成熟的季节,那时候的乡村土路都很狭窄。他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一个人走在不太熟悉的路上,拐来拐去,多次迷路,快天黑才到父亲单位。
等他一身汗水和成泥的样子走进父亲宿舍,爷爷已经等在那里了。原来,他中午没回来吃饭,爷爷才知道他逃学了。赶紧赶过来找他,竟然比他早到。父亲见他进来,一把抓住他就开打。要不是爷爷拉着,他不知道会被打成啥样。
他提起这件事儿时,红了眼圈儿。他说不是因为父亲的打,而是他进屋的时候,小他三岁的妹妹正依偎在母亲怀中。他被父亲打的时候,母亲紧搂着妹妹,用手遮挡着妹妹的眼睛。嘴里却在给父亲加劲说:“该打!使劲打!哪有这么不听话的孩子?逃学不说,还害爷爷大老远来找你!”
他说,母亲搂着妹妹的画面,对他触动非常大。他羡慕嫉妒,甚至有了恨意!恨妹妹有母亲的呵护,恨自己为啥不招父母待见!
那次以后,他再也没去找过父母,父母回家,他也能躲就躲,与他们没多少交流。后来,母亲生了弟弟,他们回来的机会少了,他倒觉得见不到他们挺好。
再后来,他刚够年龄就参军走了。在部队,父亲倒是写过不少信给他,都是教育他的话,很少关心他的生活、身体。他说,看父亲的信,与听领导报告差不多。他借口不太会写,很少给父亲回信。
从部队回来,父母操办了他们的婚事。他说:“我爸我妈这一辈子,就是给我选媳妇选对了。”
原来,他媳妇就是隔壁那位婶子的闺女。两位父亲一直关系亲近,孩子们也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家大人一句话,就把婚事定了。
他们的婚礼是在农村办理的,那时候,父亲已经到城里工作,母亲带弟弟妹妹一起进城,他和妻子留在农村老家。
他由于在部队学会开车,在老家没待多久,就因为这门技术,找了开车的工作。虽然工作进了城,但他很少去父母的家。后来做生意了,因为父亲不支持,他就更少去了。
他妻子说:“我们俩的婚姻,是父母定的,可是,我们能感觉到,俩老人对我俩都不喜欢。我家俩儿子,爷爷奶奶没照顾过,给俩孩子花钱也不舍得。三家的孩子,人家那两家的到老人家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我俩儿子去了,拘束得很。”
他们说,有一次老张出差买了外地特产,没回家先给父母送过去,刚好遇到弟弟妹妹两家人都在,正准备聚餐呢。那时,他一家也进城住了,离得不算远。老张看到这场景,想起自己妻子儿子,瞬间有流泪的感觉,他放下手里东西赶紧走了。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老张尽管心有积怨,却也对他们放心不下。有时候挤时间也要过去看看,每次去,他都要带着吃的喝的。他内心一直有种感觉,觉得在父母那边吃喝不硬气。
有一次,他去看父母。那天他觉得老妈特别热情,主动拿了一瓶陈年Mao台,让他陪老父亲喝两口。他接了母亲递过来的酒,问这是谁买的,母亲说是他弟买的。
过了几天,他弟在父母家遇到他,突然问他:“那瓶Mao台好喝吗?那是xx年的酒,有收藏价值!”
他从小与弟弟妹妹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与他们的感情有些生分。听弟弟这样说,他马上感觉到脸上发烫,觉得是沾了不该沾的便宜。回去以后,他就多方找朋友帮忙,花大价钱淘到一瓶一样的酒,送回父母家。
这些年,父母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弟弟妹妹反而来父母家的时候不多了。听母亲唠叨,弟弟两口子闹不和。弟妹父母都是有些身份的人,当年被老张父亲提携过。这些年老张弟弟没啥长进,弟妹地位在不断攀升。不知是弟弟自卑还是弟妹傲娇,反正俩人关系有些僵,僵到弟妹几乎与公婆都断了来往。
妹妹那边,多次跟老张借钱。老张通过别人知道,她妹妹两口子被什么金融骗局骗走了不少钱,还欠下了高利Dai。为了躲债,俩人都躲到儿子工作的外地去了。
没办法,老张两口子将老人接到他身边,由老伴儿照顾日常生活。前几年,父亲脑梗,在医院住了大半年。有人让老张找护工或保姆照顾老人,老张觉得不合适。他说:“保姆护工再好,伺候的不是自己亲人,也不可能尽心尽力。”
他转让了经营还不错的生意,专心致志地陪伴父亲,一直到父亲病逝。送走父亲以后,他就在家里陪伴母亲。去年,母亲也去世了。两位老人都长寿,都活到九十多岁高龄。
老张说:“我对父母应该是尽到了责任,可是,一直到他们去世,我没有从他们嘴里得到一句认可。即使陪伴他们的时候,我们互相也没有啥话。有时候就是无言相对,沉默得令人尴尬。”
我问他:“你不会主动跟老人谈谈你的生意、你的家事?””
他说:“我在外面,真不是个省话的人,可是跟他们,总觉得不知道说啥。有一次,我是憋了又憋,终于硬着头皮问我爸一句,我说,爸,你觉得我这个儿子咋样啊?这辈子没给你丢脸吧?我爸握着我的手,就一句话,‘你做得很不错!’就没了。”
老张说,老父亲有时候也跟他说几句话,说的都是他年轻那会儿的工作。没经历过那些事情,老张不感兴趣,只能给个耳朵去个听的,接不上话。老父亲可能觉得儿子不懂他,以后也不说了。
等陪他老母亲的时候,老张埋怨过小时候把他留在老家的事情。老母亲总是说:“那年头,爹妈在外面忙,把孩子留老家的多了去了。你爸那些同事,不都是那样的?就你事儿多!”那以后,他也就不说了。
父母走后,每天无所事事,心里就经常被那些不高兴的事情纠缠。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去看医生,医生说是有抑郁倾向。
他老伴儿说:“老人的财产,我们啥都没要。老张觉得不值得争,我们自己够过了。可是,他就想要父母一句话,想让他们说一句,他的不容易,他小时候的苦,他后来的有本事。大姐,你说他是不是钻牛角尖了?”
我说:“老张以往给我的印象是大大咧咧,豪爽义气。没想到你内心这么脆弱细腻,这真的不像你。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都不在了,纠结这个真没意义了。”
老张摇摇头说:“我知道没用,我也没多的要求,只想听他们对我有个正面评价,可是,没有!”
我说:“咱们的父辈那代人,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的热情都给了工作,给了事业,对亲人的感情,是淡漠、内敛、含蓄的。老父亲握着你手说的那句话,就是对你最大的肯定。那样一位耿直倔强要强的老人,能说出你做得很不错!已经不容易了!我感觉,他们忽略你,应该是无意的,但你疏远他们,却是故意的。你弟弟妹妹去老人那儿吃喝拿要觉得很正常。你喝了瓶酒,因为你弟一句话,你就高价买了还回去。你不觉得是你自己把自己关在了那个家门以外吗?如果你儿子这样,你会咋想?你知道我不会顺情说好话,我觉得,你们与家人的疏离,你应该是有责任的!”
老张笑着看我,一会儿才说:“大姐真这么认为?还真没人这样说过,我该为这事儿担责任!听你这么说,好像也是,确实是我有意疏远他们。我不信任他们,却又很想在他们面前表现。内心脆弱,却又对他们装作坚强,这么多年真的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说得挺对,我爸,一直到去世,离开岗位都三十多年了,话题依然是他当年的工作。我妈,一个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能让你吃饱穿暖,她就觉得做得挺好了。唉!是我小心眼儿,贪心了!”
两位老朋友,两个曾经的男子汉,竟然因为儿时的留守,至今心有阴影。我觉得,留守只是表面,真正的问题,是父母只注意了物质上的照顾,忽略了心理上的交流安抚。
如今,因种种原因所致,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也很多。想提醒那些年轻父母,对孩子们,尽量多一些心理上的关照。孩子童年留下的阴影,真的是一辈子都难以修复!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